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進階篩選
進階篩選
查詢結果113筆資料
目錄
作者│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書刊名|《花蓮文獻》第4期
出版單位│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出版日期│1955-10-05
花蓮文獻第四期目錄 花蓮文獻事蹟 駱 香 林(一) 森林利用今昔談 苗 允 豐(10K) 花蓮氣候(續) 王 (111) 遊 記 潔 生輯(110) 花蓮縣疆域 附地名考 苗允豐 瑞祥 合編(五) 一、太魯閣題名記 11 (陳定山) 臺灣開拓沿革圖說 苗允豐(四) 花蓮詩選 東臺灣防洪與灌溉建設談往 吳玉階(四) 迦陵詩稿 花蓮三屆議員選舉記 許叔 彪(四) 花蓮司法概述 杲肇霖(六) 花蓮人民團體組織一斑(續前) 胡 大 原(六) 文 五四三二一錄 送張送代 黃采葛祝海 處香院防軒 長傳長校記 見蓮魯 遊海閣 二、花蓮海濱觀雲記 (賓國振) 三、瀧 (苗允豐) 王 彥選(三) 牟尼遺著(二) 駱 香林(二元) 校慶 紀大陳義胞來花蓮 湯夢周(毛) 邦任榮陞最高檢察署檢察官序 送黃處長叔喬調 高雄 序 花蓮縣土地改革概述 楊 伯 西(四) 花蓮縣文獻資料展覽會記 編 *(1111) 花蓮縣居民繁殖考 黃瑞祥(九0) 花蓮縣地質鑛產圖說 附土壤 苗 允 豐(九五) 釋封面 鯉魚潭位於壽豐鄉池南村,鯉魚山西側, 面積八十餘公頃,距池南車站約五公里。 石棉工業今昔 吳玉階(九) 定置漁場 駱香林(101) 花蓮山水明淨,無過鯉魚潭,潭水任旱不渴,魚任釣不盡,嵐采波光 景任繪不成,四時暇日,業釣艇者供不應求焉,近岸人家擁塞,無 足觀,觀於對岸,水石之奇始顯,蒹葭搖風·掩苒水際,划舟其間,意 外得此圖,舟中人袒裸,舟過跡留,一線橫波,尤爲巧妙。 蒹葭宛在 王 彥輯(10三)
大稻埕耆宿座談會
作者│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纂組
書刊名|《臺北文物》第二卷第三期
出版單位│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纂組
出版日期│1953-11-15
四 四 同安人從艋舺的八甲庄敗退到大稻埕 之後才有的。先父林右藻也是在這時 候從八甲庄遷到大稻埕,於是才開始 建築店舖,經營復振號,中街就是這 樣形成起來的。後來又建築了城隍廟 媽祖宮,三郊組織了金同順,那時 候有一筆公款買了公業生息,如香火 不足時,都是由這金同順供給的,日 人據臺後,改正市街,媽祖宮遷建芋 園仔現在的地址,不過這是後來的事 。霞海城隍五月十三日的祭典,本是 城隍廟鎮座式的日子,後人竟相沿習 用。 5 稻埕的「埕」字,本來字典裏也是 沒有的,這是閩粵特有的字,譬如閩 南人稱晒鹽的壙場,叫做「鹽埕」、 儲蠔殼的叫做「蠔埕」,曝稻谷的庭 叫做「粟埕」「稻埕」。 至於稻埕的地點,我剛才也說過, 有數說的;只是從地理上看起來益保 裕街 (現廸化街二段臺北橋左側)說 ,比較可靠,先父林右藻和在日據時 代昭和初年以九十二歲的高齡去世的 張希袞先生也這樣說。 二「稻埕」的位 置有數說 主 席 稻埕的位置據說最有力的有兩 說,地點究竟是在那裡? 李騰嶽 最有力的,一說是在現在的六 館仔,另一說是在舊媽祖宮。保裕 街的說比較不可靠。 林凌霜 只是蘆竹脚沒有水田,似乎也 不大確實。 陳廷稙 據說市街的發展,當初南街至 杜厝街間就叫做大稻埕,後來街市漸 成,逐漸向西擴展,再由杜厝街發展 到益保裕街,而南街方面又向南發展 到六館仔。 郭芬芝 稻埕的地點實在是不大清楚, 不過法軍侵臺前千秋街至建昌街一帶 都是空地,經常用做晒布場,只有城 隍祭典後,五月十四日都在這裡過火。 張家坤 「稻埕」的地點,我想大概是 5 城隍廟附近,因爲這地方一帶地勢較 高,牺殼比較利便。 主 席 滿清時代大概是像廷植先生和 凌霜先生所說的,那麽到了日據時代 地域的範圍有甚麼變化沒有? 林凌霜 六館仔街是在日據時代改建的 。街市向東南發展後,一方面又轉個 彎,漸擴到現在的延平路,後又再擴 到靜修女學校一帶。這附近日据早期 有臺灣製酒會社,是吳文秀當社長, 這公司是專釀造紅酒,不久公司倒閉 ,土地賣給天主教會,才建築修女 學校,天主教堂是後來才建築的。 李騰嶽 一般概念上的大稻埕,以現有 的街市區域說起來,大概鐵路以北, 大龍峒以外的,都可算是屬於大稻埕 ,地域是很廣大的。 主 席 日人據臺後,大稻埕不是劃分 做幾個行政區域嗎?林凌霜是的,初 時分爲東西南北四區,這是臺北縣時 代,初任這四區的區長是林夢周、張 希袞、葉爲圭、廖定國。後來合併爲
南瀛文獻第一卷總目錄
作者│臺南縣文獻委員會
書刊名|《南瀛文獻》第二卷第一、二期
出版單位│臺南縣文獻委員會
出版日期│1954-09-20
南部臺灣的聚落型態(上)…吳新榮(七) 噍吧阡革命殉難烈士摭遺:陳昌言(天) ·廖漢臣(六) ·陳漢光(元) 連雅堂遺著概覽· 南瀛文獻第一卷總目錄 張丙之役. 郭光侯 ·陳喜齡、賴垂(九) ·廖漢臣) :洪調水(元) 創刊號 荷蘭時代臺南縣下的教化 事業.. 人傑陳子鏞 ·廖漢臣(九) 林崑岡之史實· ·將軍鄉採集站(0) 創刊詞 ·高文瑞(五) 福建話,古語研究 ·郭一舟(元) 西來庵革命運動· ·溫禎祥) 臺南縣歷代大事記(一) 臺南縣地名研究初稿 「烏鬼」遺跡· :龔群鈺(!) 蘇有志父子 ·周逢雨(元) ·蘇東岳(三) 六甲事件的眞相。 六甲鄉採集站(10) ·林春水(> ·石暘睢 ) 王信雄(羞) 明鄭營盤考... 郁永河時代的臺南縣· 鯤鯓王與水守爺 遊關嶺溫泉記· 關子嶺自然火與溫泉 虎頭埤沿革及其幽勝. 虎頭埤紀勝· 珊瑚潭遊記· 王錦江(愛) 沈光文傳 ·石暘睢(毛) 沈光文遺跡與其詩 ·吳新榮(元) 辛卯詩人節懷沈斯· ·朱鋒(三) 題沈斯·襍記詩· ·洪棄生() 本縣最古平埔歌五首 ·張一淸(六) 乾隆初期番社八題 ·王則修() 南縣各校歌拔萃· ·林允(元) 臺南縣詩人聯吟大會記· ·周全德〔四0) 蓬壺書院與沈受謙· ·洪調水(三) 吳志高與其事業. ·王則修() 清代旌表「孝友」毛士釗與 ·季麒光() 其遺作 本會(元) 詩翁王則修先生之生平: ·周芬斗(D) 芹香先生傳: ·本 會(四) 黃清淵先生與先父林芹香 (4)... ·周全德(四) ·石陽睢() 有關黃清淵先生二三事 ·陳昌言(哭) 茅港尾紀略(續) ·林春水(哭) 嘉南大圳與八田與一 ·周全德(毛) 林金莖(0) ·朱鋒(皂) ·黃清淵() 吳萱草(四) 琅環詩社的今昔 嘉南大圳考察隨筆 茅港尾八景追記錄 南縣風光舊詩拾題· ·黃清淵(四) 玉山書院之過去及現在. ·吳夢鶴(囧) 月津吟社的沿革· ·蔡和泉(O) 採訪記(第一期)…採集組、編纂組(哭) 採訪記(第二期)···採集組、編纂組() 曾 對() 飛番墓與阿立祖·····哨琅山房舊稿(K0) 南部臺灣的聚落型態(下)…吳新榮() ·胡丙申(充) 名果麻豆文旦和白柚· 佳里荖藤· 第二期 臺南縣志凡例及暫定綱目:本會(宅) 第三、四期 ·徐清吉(充) 從清代南部臺灣的教育說起到 採訪記(第三期) 本會(七) 現在南縣的教育(其一)…胡丙申(五) 朱一貴奔命於臺南縣境....... :吳春瑩(五)
拳術論
作者│林精鏐
書刊名|《南瀛文獻》第二卷第三、四期
出版單位│臺南縣文獻委員會
出版日期│1955-06-25
-115- n 另請國術研究會考慮,不可致優秀的拳術家失業,徬徨 飢餓線上,如有充分的設施,本省拳術家的水準,可能提 高了素質。(筆者:舊「鹽分地帶」同仁,現職三崁店糖廠) 北頭阿立祖新居落成 吳夢 穆 。 日前有一位姓黃名仙景的教員來訪,說「有件事情要 請你幫忙,就是這次北頭部落的信徒協議的結果,將散在 各家庭的阿立祖整理爲一處,在公廨的旁邊建築一座新 厝,快要竣功,請你做一對柱聯以便造字」 我甚爲驚駭 ,阿立祖失了原始形態,卽說「在玉井口宵里地方阿立祖 壺是跟長女出嫁的,這可能是母系社會的一個遺痕,而今 集中於一處已失了原始形態,又阿立祖好清靜樸素,有如 李老君的無爲思想,而今新築磚造殿宇恐失了其宗教本色 」。黃敎員說「我雖有漢姓,但我的祖母是北頭的原住 民,而且我們已在北頭世居數代,尙未知阿立祖是祂也是 神。」我又說「東山吉貝要人都說拜阿立祖,不說孝阿立 祖,這可證明是神不是祖,而且此神和道教的『天公』,基 督教的『上帝』,日本神道的『天照大神』同格,據徐干田 博士說可能與回教有關係。阿立祖的語原爲 Aritt,本爲 靈魂之義,不管是神是祖或是鬼,人都可以祭祀的。」談 後我約他翌日來取柱聯,我卽取其風俗寫橫楣爲「北頭建 業傳蕭壠社」 ,楹聯爲「一口檳榔祭阿立祖,千壺清酒念 先住民」,以便其赴農曆三月廿九日祭典之用。 新港社的荷蘭教堂圖 明 在連雅堂的臺灣通史裡,有一張「荷蘭之禮拜 堂」的相片,裡面有着「此堂爲荷人所建在今臺南 新港社其址尙存」的文字。自本會成立以後,曾在 新市鄉踏查的結果,並未發現任何遺蹟。又在伊能 嘉矩著的「臺灣蕃政志」裡,也有一張相似的相片 這就是本期的封面圖,但此兩張相片顯然是不同 一的資料。在「蕃政志」的相片裏面說明是「由荷 蘭人建在臺灣的教會堂」,並詳註「本圖於西曆一 千六百七十五年, 荷蘭人爲教化臺灣的土蕃,在 Sinckan (新港)社所建的天主教會堂,在堂內行 跪拜之禮者爲歸附土蕃,據 C. E. S 的 Verwaal oosde Formosa(被等閑的臺灣)」。此「蕃政志 」的相片在禮拜堂內的光景,比臺灣通史較爲明晰 光亮,人物的位置略有不同,尤其有一隻狗在「蕃 政志」書在左邊,在通史書在右邊。由此兩張相片 ,可想像當時敎會堂的壯麗,現在本縣所有宗教的 建築物,都比不上的。(四四、六、六 史民)
清代本縣名官略傳
作者│吳夢鶴
書刊名|《南瀛文獻》第三卷第一、二期
出版單位│臺南縣文獻委員會
出版日期│1955-12-25
-101- 年進士,康熙四十一年,由福建古田知 縣調任臺灣知縣。同四十三年,秋未滿 而欽取用爲吏部,後四川提督學政,同 四十九年再調令巡臺厦兵備道,臺民聞 之扶老携幼,懽呼載道,同五十四年陞 湖南巡撫,特調膺福建省治,後以勞 贈禮部尚書,予謚清端。臺灣府志頌之 曰「至今,邑治之左有去思碑,日尙 書亭,誕日臺人猶張燈鼔樂以祝,海疆 之治行爲第一,崇祀爲名官,又塑像於 文昌閣的醇,以志不朽。」 府,著有「溪翁詩草」,工詩。 〔七〕張伯行(福建巡撫設諸羅社學) 河南開封府儀封縣人,康熙二十四 年登進士,因救河患授以山東濟寧道。 後遷江寧按察使陞福建巡撫, ,康熙四十 官,只屬一綈袍。乃賜幣金歸葬,特追 八年行文臺灣建立社學於諸羅縣下,臺 灣稱小康實在此時。翌年特調江蘇巡撫 ,與兩江總督噶禮不合,故稱疾辭官, 不聽却上論爲「天下第一清官」。朱一 貴倡亂時,爲帷幕謀士陳夢林及藍鼎元 俱爲門下賢士。著有困學錄,續困學 錄,五十書集解,近思錄集解,續近思 錄集解,廣近思錄,居濟一得, 學規類 編,家規類編,道學原委,伊洛淵源續 錄,性理正宗,正誼堂文集。 [五]孫元衡 (諸羅知縣) 由貢生任四川成都府漢知州,康熙 四十二年,遷臺灣海防同知,任內屢次 攝理諸羅縣,及署理臺灣知府,同四 十七年任滿陞福建東昌知府。在臺作「 . [八〕周鍾瑄(諸羅知縣,臺灣知縣) 貴州貴陽府貴筑縣人,康熙三十五 ° " 民宵其像,祀於勝蹪龍湖巖廟。 (諸羅縣志編纂者) 〔九〕陳夢林 福建漳州府漳埔縣人,學福建巡撫 張伯行之門,康熙五十五年受諸羅知 周鐘瑄之聘,修諸羅縣志。翌年告竣, 臺灣縣志評曰「淹通質實,至今獨稱善 本」。朱一貴亂時,閩浙總督覺羅滿保 聘之,爲其軍師周旋於提督施世標與總 兵藍廷珍之間,著有紀遊草,遊臺草, 文詩集,臺灣後遊草等,可補史資不少 〔十〕 藍鼎元 (藍總兵幕僚) 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人,康熙六十年 朱一貴倡亂時,自參總兵藍廷珍之书務 文移書檄皆出其手,尤伉爽明斷,敏 捷料時事,洞如觀火。後任廣東潮州府 普寧知縣, ,潮陽知縣。著平臺紀略,東 赤嵌詩集」,吟風物推上乘,臺灣番俗 年擧人,同五十三年任諸羅知縣。康熙 征集,鹿洲初集,鹿洲公案,棉陽學準 山名多出其乎。 〔六〕 宋永清 (諸羅縣) 五十八年任滿遷員外郎,同六十一年朱 ,修史試筆,女學等,頗稱直筆,夙推 一貴亂平後,調臺灣知縣。在諸羅知縣 爲治臺軌儀。鹿港文開書院合祀鼎元與 時,助民修築水利,凡數百里,縣民以 沈光文,以爲寓臺先賢。 山東登州府萊陽縣人,出自漢軍監 得富庶。任臺灣知縣中,「凡諸稅歲額 生,康熙四十三年任鳳山知縣,同四十 不增,分償新戶,至今不虧賦窮黎不苦 八年兼署諸羅知縣。任滿陞直隸延慶知 ·鐘暄之力也」臺灣縣誌。後諸羅縣 〔十一〕薛志亮 (臺灣知縣) 江蘇常州府江陰縣人,乾隆五十八
  • / 113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