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 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f the webpage function is not working properly, please open the browser JavaScript status.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首頁
網站導覽
聯絡我們
展開/摺疊選單
進階檢索
出版地瀏覽
出版時間瀏覽
最新消息
認識本站
授權規範
:::
首頁
搜尋結果
詩人林老秋
47
我要勘誤
詩人林老秋
基本資料
原書目錄
引用分享
刊物名稱
《臺南文化》新3期
刊別
半年刊
卷期
第3卷
作者
劉明理
出版單位
臺南市政府
出版日期
1977.07.01
起訖頁碼
98
出版地
臺南市
《臺南文化》新3期
封面
1
目錄
2
臺灣歷史風物叢考輯錄序
13
一、發展史略
16
略述地質時代之臺灣
17
長濱文化
18
新石器時代臺灣與大陸的「對渡」
19
彩陶文化如何傳入臺灣
20
東吳夷洲的經營
21
隋代流求
22
隋代流求小考
23
唐代的澎湖鬼市
24
大宋與臺灣之接觸
25
元代對臺灣的經營
26
明初海上設防與澎湖的廢治
27
沈有容海上之折衝
28
臺灣大器晚成
29
明代沿海人民在臺灣的漁商經營
30
荷人臺灣所建之城堡
31
有關臺南近郊地理之古地圖
33
郭懷一事件
34
鄭成功大陸義旅
35
鄭成功復臺史略
36
鄭成功子孫之纘緒
37
康熙朝臺灣的發展
38
朱一貴之變
40
雍正朝臺灣的發展
42
乾隆時代對臺灣之政治作風
43
乾隆時代臺灣的文風
45
二、地名掌故
47
臺省文官制度之意義
48
臺灣的舊名
49
臺灣之地名演變
50
基隆市
51
新竹縣
52
彰化縣
53
南投縣
54
雲林縣
55
嘉義縣
56
臺南縣
57
高雄港
58
屏東縣
59
花蓮縣:
60
台東縣
61
海堡的故事
62
久被冷落的海堡
63
魍港荷蘭城
64
曹公圳
65
土@埕史蹟
66
鐵砧山
67
臺灣最老的古井—王三保赤依汲水
68
阿里山名稱由來
69
探源—恒春
70
深源-鵝鑾鼻
73
鳥鬼洞的悲劇
75
墾丁仙洞
76
龍海鼓浪
78
日月潭的浮田
79
半屏山的故事
80
鄭延平故里
81
說澎湖牛柴
82
談落漈
83
布街的水蛙仔
84
談新竹風
85
說蘭雨
86
三、歷史人物,
87
目前所知的臺灣最早地方官
88
臺灣進士考
89
臺灣最早的官吏
90
虎賁將軍陳玲
91
韓愈與臺灣
92
鄭和與臺灣
93
北平歷史博物館所藏成功遺像
94
延平郡王壽至磚城
96
鄭成功取三寶
97
延平郡王寶藏
99
林圯開闢沙連堡
100
臺灣首任知府
101
蔣毓英的治績
102
陳璸
103
牛車酉
104
營建專長王士勷
105
鴨母王傳奇
106
李勝興始祖—李肇魁 (李元)
108
採風問俗的六十七
109
多彩多姿的蔣允焄
110
柴大紀始末記(諸羅改名之由來)
111
蓋方泌
112
姚瑩的文彩與風範
113
徐宗幹
114
曹瑾
115
黃本淵
116
風塵萬里客
117
殉難藝人謝穎蘇
118
丁日昌
119
胡適父子與臺灣
120
臺南的名進士-陳望曾
121
臺南的名進士—施瓊芳
122
臺南的名進士-施士洁
123
臺南的名進士-許南英
124
劉永福軼事
125
蔡清琳與北埔抗日事件
126
林少貓
127
劉乾、林啟禎與林圯埔事件
128
臺南望族吳姓的故事-當羅裙買荔枝
129
吳玉討衣傘
130
林故主席與臺灣
131
詩人王松
132
林癡仙之詩
133
詩人林老秋
134
詩人趙文徽
135
詩人洪月樵
136
赤嵌才女蔡碧吟
137
四、宗教史事
139
臺灣古佛
140
關公之功德
141
護海佑境之媽祖
142
行醫濟世之保生大帝
143
普渡眾生釋迦佛
144
信仰普及之觀世音
145
嘉義城隍廟
146
上帝公之由來
147
誰是太陽公
148
法力無邊之太子爺
149
代天巡狩五王爺
150
三界公掌理上下
151
灶神考
152
登堂的灶君
153
獎善懲惡的城隍爺
154
土地公夫婦
155
足下三尺有土地
156
溫王爺的故事
157
南鯤鯓廟之神話
158
重慶寺中的醋甕
160
八家將
161
營造商祖師-魯班公
162
理髮祖師
163
門神與年畫
164
有應公廟
165
大眾廟
166
五、歲時民風
167
年的起源
168
拜年賀年
169
年俗雜談
170
元宵燈節
172
三日節和清明節
173
上巳節掃墓的由來
174
端午節
175
做十六歲和七娘媽生
176
中元和盂蘭會
177
中秋節
178
奪園及聽香
179
重陽節的掌故
180
冬節
181
牙祭和尾牙
182
除夕
183
六、珍羞小吃
184
訪古都、品小吃
185
碗粿
187
菜粽
188
担仔麵
189
鱔魚
190
鼎邊銼
191
筒仔糕、米糕
192
紅燒旗魚
193
虱目魚羹
194
當歸鴨
195
扁魚白菜
196
水蛙
197
愛玉凍
198
西施舌
199
薑絲花鮡
200
血@
201
香菇肉羹
202
七、歌謠雜俗
203
本省名歌
204
臺灣民謠
205
談十二生肖
206
臺灣嬰兒命名
207
談揮春
208
占颱草
209
布袋戲
210
萬壽果
211
民間傳說:巫女與飛番
212
南管社祀孟昶
213
龍驕
214
八、近代史事
215
光緒二十二年的抗日事件
216
光緒乙未割臺灣與臺灣民族運動
217
光緒乙未抗日
218
中華會館事件
219
所謂祖國支那事件
220
霧社事件
221
日本在臺鴉片政策的陰謀
222
余清芳與瞧吧哖事件
223
日據時代臺灣詩社
224
臺灣光復前的雙十節
225
臺灣光復後行政區劃之演進(上)
226
臺灣光復後行政區劃之演進(下)
227
臺灣治安工作之科學化
228
交通建設之現代化
229
我國鐵路興建簡史
230
新聞傳播事業的廣大影響
231
臺南古代有名的郊商
232
臺灣的郊商
233
搜尋
分享
分享到FB
分享到X
分享到Line
引用資訊
APA
Chicago
MLA
歷史學
劉明理(1977/07/01)。詩人林老秋。《臺南文化》新3期,3,98。https:/twlld.nmth.gov.tw/literal-detail/384/110/1
複製
劉明理。〈詩人林老秋〉,《《臺南文化》新3期》第3卷(1977):頁98。2025年04月25日檢索自臺灣地方文獻資料庫。https:/twlld.nmth.gov.tw/literal-detail/384/110/1
複製
劉明理。〈詩人林老秋〉。《《臺南文化》新3期》3(1977):98。《臺灣地方文獻資料庫》。網路。2025年04月25日。https:/twlld.nmth.gov.tw/literal-detail/384/110/1
複製
劉明理,〈詩人林老秋〉,《《臺南文化》新3期》3卷,(1977),臺南市,頁98。
複製
書籍素材連結
https:/twlld.nmth.gov.tw/literal-detail/384/110/1
複製
下載 :
×
文件格式
JPG
PDF
範圍
所有檔案
指定範圍
以逗號分隔頁數,例如1,3,6,或指定範圍,例如5-12。
top